口袋公园,也被叫做街心花园,从名字中就能感受到它的小巧精致、独具匠心,让方寸绿色空间成为市民身边的“小确幸”,是它与生俱来的使命。
2015年9月底,不少经过淮海路的市民发现,位于东湖路口的一段百米围墙消失了,占地4400平方米的东湖绿地全天候向市民开放,这是上海的第一座“口袋公园”。
“这块绿地,地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它的前身是东湖路7号大公馆南面的一座大花园。”
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总工张霞说,在4400多平方米的绿地中,原有的植被种类十分丰富,不仅有多株百年的青枫、罗汉松、木瓜海棠,还有香榧、五针松、白皮松等珍贵树种。
“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就觉得天然的绿树成荫,绿量很足。我们当时设计方案定性,对这个绿化能保尽保。”
高大树木下,增加了照明、卫生间等配套设施,160米长的观景长廊,两侧种上了紫开云体育藤,每年春季都是一幅“紫藤华盖”的盛景,深受市民喜爱。
张霞说,他们在公园两端各保留了4根高大、庄严的方形墙柱,纪念这段推进“公园姓公”的历程:
“把围墙拆掉,在门口和最西侧区域留了8根柱子,它既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记忆。”
自此,利用原有绿地、边角地、闲置地提升改造的“口袋公园”在上海迅速增加,成为高密度中心城区,人们最触手可及的生态福利。
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和各区区政府申报的“新建改建60座口袋公园(街心花园)”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202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口袋公园一般是1000到80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一般是300米到500米。今年,口袋公园建设项目还正式被纳入了市委、市政府202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市绿化市容局公园绿地处副处长许晓波介绍,“十四五”期间,300个口袋公园,会以每年60个的速度在上海落地开花。
今年正试点推进的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工作,让上海的口袋公园建设,留足了想象空间。
“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开云体育封闭空间要变成开放的空间。比如说,拆除围墙,围墙往后退一退,退界,来增加市民游憩活动的绿色共享空间。”
市绿委办秘书处副处长丁志刚说,只要单位附属绿地的面积、条件允许,都会尽量开放成一座口袋公园:
“今年主要是试点推进,我们有二十几个试点开云体育项目。2023年到2025年准备做个三年行动计划,排摸梳理出了一百多个项目深入推进。”
位于复兴中路与瑞金二路街角的民防大厦前的口袋公园“民防苑”,原先是上海市民防办的配套绿化,由黄浦区绿化市容局负责改造,今年初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市的310个口袋公园,纳入到城乡公园体系的,只有103个。”
许晓波说,只有优中选优的“优等生”,才能加入上海的“千园俱乐部”,这也是对口袋公园服务、管理能级提升的激励,也希望市民通过身边的公园,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另外一些可能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再做一些完善的工作,慢慢把它纳入。基本上是每年建,再从当中继续选。我们的目标是每年选60个口袋公园,进入到公园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