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开云 开云体育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促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居民对环境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1]。园林绿化则是改善自然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以何种方式形成规划方案、配置合适的植物等相关问题均是园林绿化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以深圳市光明区茅洲河碧道项目作为案例,展开多方面探讨。
茅洲河碧道项目属于河道整治提升类型工程,项目原有格局为堤顶种植尾叶桉、柠檬桉等高大乔木作为外部屏障,防浪堤至箱涵路上均匀分布冠幅浑圆的细叶榕、黄槿等乔木。原有植物满足了防护功能,但制约了游人与河道的互动。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视觉空间入手,提出以下策略:
以“大树+地被”的综合型方式为宜,可构成具有良好通视条件的空间,提高景观在行人视野中的关注度,发挥出植物的空间审美价值。
箱涵路和堤顶路的斜坡普遍采取设置草坪的方式,可选择多年生花卉,构成具有完整性与趣味性的草坪景观。1.3完善驳岸生态滨河廊道和河流廊道所形成的交界区域将产生驳岸,因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优越性,该处植物长势旺盛。根据现场植物基底调查及分析,原生植物品种里观赏价值较高的品种有野芋、象草、芦竹、蒲苇等。设计提升过程中应该尽量保留,部分被破坏处也应当参照周边情况补植或者扩大种植范围,最终形成富有层次变化的驳岸植物景观。
环境完整性是园林绿化设计最基本的追求目标,考虑到乡土树种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特点,宜优先配置此类植物作为背景树种,然后增加主景开花树种,构成完整的植物景观。而在植物造景工作中应顺应地势条件,重视对株径和植株高低的控制[2]。
园林绿化设计工作中,通过二维与多维手法的应用,可协调画境与环境的关系。以植物选择为基础,通常需搭配灌木、乔木以及草木等相关植物,形成具有层次化的植物结构体系,以便给多维空间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3]。但本次设计倾向为野趣、通透的感觉,因此提出以观赏草代替灌木层,满足园林景观的多维度特性。
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和发展需求,将绿地规划工作融入至园林设计中,在既有基础上扩大绿地面积。以山、水等自然元素为点缀,将城市与之有效融合。创建绿地体系,通过此方式丰富园林景观,将高品质、高标准作为工作的着力点,融合平面规划和立体设计,辅以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相关手段。
绿化和硬化具有密切关联,两者需具有协调性,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集多重资源于一体,创建宜人空间。不同个体对硬化和绿化的审美标准存在差异,为兼顾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植物设计阶段需遵循适中的原则,但依然需要彰显出植物的自然魅力,以便充分利用资源,并使公众对自然怀揣敬畏之心。硬化给人略显生硬的感觉,但可以在园林绿化设计中通过绿化方式加以改进,即根据硬化景观特性增添适量的绿化元素,提高景观的完整性,释放景观活力。园林绿化设计时应最大限度选择自然形态的植物,以免因人工植物配置因素过多而带来生硬感。
园林植物兼具改善自然环境、提高土体稳定性、丰富景观价值等多重功能。因此在植物配置过程中需明确主次关系,实现园林植物功能最大化的目标。以项目所处河道为例,其设计要点是满足景观需求的同时兼顾河道行洪安全,在配置绿化植物时需避免种植冠幅丰满的灌木和分枝点过低的乔木。而对于道路两侧则要兼顾美化和遮阴的双重功能要求。
园林植物类型丰富,将其整合至相同环境后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现象,协调好种间关系对于提高园林植物整体生长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例如,乔木种植密度偏大时,将严重压缩植物生长空间,导致营养供给不均衡,植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更为合适的是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模式,将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具有均衡性与持续性的模式。植物种间层面需要充分关注乔木与灌木两类,例如它们各自的生长习性、生长周期等。
一方面,充分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考虑植物生长对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的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兼顾园林景观要求,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创建具有多功能特性的园林绿化体系,提高植物与地形地貌的协调性。
在城市化进程之下,城市环境日新月异,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生态园林景观将成为未来园林绿化工作的引导方向。在创建生态景观时应充分保证多样性特征,丰富植物形式和景观形式,在此基础上创建极具价值的植物景观,以适应城市发展及生态发展所需。只有在景观多样性的条件下,才能提高植物与环境的协调性,塑造一幅优质的园林“山水画”。
按特定的几何图形栽植,控制各植株的株行距,组成具有整齐划一、形态明朗的园林景观。规则式配置方式需要与应用场景相适应,例如道路、单位门口等场景均可采取规则式配置方案。主要有如下几种典型的细分配置方法:
4.1.1中心配植。取绿化区域中心点或核心区域,在该处采取独植单株或单丛的方式,此方法常被应用于公园等公共区域,在挑选植株时需发挥出中心配植秀丽、庄严的特点。
4.1.2对植。以中轴线为对称中心,在其两侧种植品种一致、树形类似的树种,常见于广场入口、道路两侧等场景中。通过对植方式的应用,在发挥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兼具配景要求,如项目栈桥主线两侧种植蓝花楹,苗木枝条舒展,在开花之际游人可近距离观赏。
4.1.3列植。按行列式种植,可根据现场空间采取合适的配置方案,如单列、双列、多列等,较常见的应用场景有广场入口。
自然式配置对于植物的景观形态并未提出特定的要求,更加彰显自然、大方得体的特性。由于碧道项目是在现有植被基础上进行提升,因此在自然式配置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现场已有的植被。现有乔木多以等距种植,品种较单一(细叶榕、黄槿较多),且大部分位于坡面的中心位置,浓密的树冠遮挡了视线。为了达到设想中的通透效果,必然要对现状乔木作出一定程度的取舍。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3种处理方式:①如原有乔木品种单一、数量较多且间距较窄(间距为4~6m)。挑选苗木质量较高的保留,迁移部分长势较差乔木,由此形成独立组团(如图1)。②原有乔木品种单一,但间距很大(间距为10~12m),则可以在空位补植开花乔木(宫粉紫荆、紫花风铃木),通过补植的乔木增加绿量,形成不同花色组团(如图2)。③原有乔木有多个品种,常见的组合是:南洋楹+细叶榕、凤凰木+黄槿。针对这种组合,优先保留冠幅较大、树形飘逸的南洋楹和凤凰木,迁移树冠密闭的细叶榕、黄槿(如图3)。通过以上3种方式,完成对坡面景观空间的重新塑造,形成了疏林到丰富组团的变化,最终达成设想的效果(如图4)。
地形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十分的显著,其属于里面的重要载体,能够为植物和水体等相关要素提供相应的依附平台,在园林绿化过程中,一旦缺少相的景观微地形,就很难设计出相应的绿化效果。由此可见,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十分的显著。为此,本文主要就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原则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起在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其首先需要遵守的原则之一就是自然和谐这一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对园林绿化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其设计路线都转化成了自然发展路线,以期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相应的设计灵感,以此来进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在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进行园林绿化的过程中,按照自然和谐这一原则其主要是将大自然作为园林绿化的创意来源,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其尤为强调对大自然土地、树林、岩石等自然素材的使用,而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是与大自然环境共存的理念[1]。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还需要遵守的原则则是人性化这一点。而针对这一点,其主要是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尊重其原有的地形,然后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当前已经存在的土地空间资源进行设计,同时还不能对原有的地形造成一定的破坏,这样才能将其称之为人性化设计。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其不仅要遵守自然和谐以及人性化的原则,还需要遵守经济成本控制这一应用原则。针对这一点,其主要指的是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其必然会花费相应的人力以及物流,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微地形景观设计,还需要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尽量按照依山就势这一原则进行布局,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成本,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改造,这样才能将其经济成本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除此之外,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适当的改变,设计人员还应该尽可能保障园林绿化区域与挖土方的整体平衡性。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最后还需要遵守的原则就是最优土地应用这一原则。针对这一原则,其主要指的是在营造微地形处理园林绿化景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这一原则来进行相应的改善,在设计过程中加大对现有地形的利用,在原有地线]。就比如说,我国较为成功的因地制宜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这一案例,其就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这一原则,以此来进行相应的改造,最终实现了北京颐和园。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最有土地应用原则。
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还表现在居民区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在居民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能够使得居民区平地绿化景观在布局过程中更加的合理,最大程度提高其层次感。而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居民区的园林绿化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处理居民区道路。在居民区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小区道路设计其常见的设计形式主要有组团及浏览道路等形式,在小区道路设计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就能够为小区道路构造高低起伏变化,又或者是平坦路面的缓冲台阶,这样居民在居住步行过程中的节奏就能得到有效地改善,从而就能缓解居民工作疲劳。(2)处理楼宇间绿地。在对楼宇间的绿地进行处理设计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民视野环境,为居住用户提供更加良好的绿植栽种环境,同时也能更加丰富居民区园林绿化的艺术内容。(3)处理楼梯下部及架空层。在对居民楼梯下部以及架空层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因为这一部分其本身就较为潮湿,而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就能将其空间使用效率最大程度提升上来。
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公共绿地这一方面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相应的休憩、以及游览活动区,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以及空气质量。但是,在上合计设计过程中,因为其本身就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对其进行设计,就能最大程度将城市风采体现出来[3]。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公共绿地的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处理广场绿地。在公共绿地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广场这一区域属于缓坡地坡度不大的地方,而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对其进行设计,其主要是将广场地形上升或者是下降,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其富有层次感,在这个时候,如果该广场高度相对而言是很高的话,就可以通过对绿地焦点位置进行构造,来将景观形象突出显示,但是,如果高度较低并且还具有封闭型和内向型特征,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将其设计为下沉式广场。(2)处理街旁绿化。在对公共绿化街旁绿化处理过程中,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进行相应的处理,主要是结合该区域实际的地貌特征对其进行相应的规划处理,以此来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各个要素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将绿植及不同要素间存在的造型陡坡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能促使园林绿化景观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园林绿化这一工作显得越发的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项工作,本文主要就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而要想将微地形景观设计合理的应用到园林绿化中,设计人员就一定要在设计过程中遵守自然和谐、人性化、经济成本控制、最优土地应用等原则,这样才能将其价值真正的发挥出来。
[1]蒋如奕,李丽莉. 浅谈景观设计中微地形造景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25).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工程,为了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发挥园林绿化的作用,就要实施施工成本控制。在园林绿化造价中成本是最关键的一个要素指标,这个指标包含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有结合园林绿化的工程特点,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成本,达到园林绿化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设计阶段是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首要阶段,决定园林绿化工程的轮廓,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是基础,是龙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设计阶段节约的可能性占到整个项目比例的80%左右,招标阶段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关键阶段,施工阶段是将园林绿化工程图纸变为实体,是工程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阶段,养护阶段是园林绿化工程能否圆满竣工的阶段。这就说明,四个阶段,环环相扣,抓好每一个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就是落实园林绿化工程全面成本控制的最显著的表现方式。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追求艺术规律,讲究对称性、协调性、韵律感和视觉美感,常常通过借景、框景、对景等艺术手法,构建造景层次,借助地域文化、历史内涵,用充满情趣的艺术造型塑造不同的城市园林绿化意境,给人们以优雅的享受,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标准要求更为细致化、精准化,涵盖了园林艺术的独有特色,在实际造价控制中,不易被量化 ,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审图,严格遵从设计者的意图,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实施目标管理,形成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形成计划、实施、检查的目标管理,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在满足施工图纸要求的同时,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反复性、不符合性,让成本控制处于良性循环中。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大部分都是结构较简单、工程体量较小的,但它涉及建筑学、植物学、电气、给排水、城市规划、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涉及的内容相对宽泛,施工过程中需借鉴这些行业的标准制定质量标准。由于其制作安装工艺不复杂,决定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特点易简不易繁,条文尽量少而精,便于操作,在成本控制中,应该加强每个工程项目阶段的动态管理,实现工程施工的灵活性。
设计阶段对造价影响占总的80%以上,抓住设计这个关键的阶段,就能事半功倍有效地控制好绿化工程造价。首先是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性,使它具有形式多样,衡量的标准尺度不一的特点,在设计中注重美学效应。设计人员为追求最大的景观效果,往往通过选择珍贵植物、异地植物、大规格苗木等手段来体现设计效果,不顾苗木的生长特性,随意增加种植密度,忽略苗木的种植、养护成本问题,最终造成项目的成本高出预计水平,使得金额与建设成效不成正比;其次是有些设计人员的专业不对口,园林绿化工程由非绿化专业设计人员设计,由于园林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了解城市地域环境特色,对园林绿化苗木选择不能做到适地适树原则,设计的品种及规格不能达到项目的要求,造成施工中不断的变更,最终导致结算价格远远超过预算价格;另外,有的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人员只重视园林绿化效果图,未对其进行深入设计。如图纸上不标识标高,造成土方挖填数量不确定,成为工程造价增加的缺口;不深入绿化项目工程现场,对设计仅凭主观想象,造成设计参数不准确、设计工程量与实际数量差异较大。
针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在设计阶段就需要积极推广限额设计制度,开展设计招标,按照工程规模、项目特点选择具有园林绿化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绿化设计。设计过程中,注重选择所在城市的乡土植物 ,同时考虑已被证明能适应本地生长条件,还要考虑植物的来源是否方便、规格及价格是否合适、养护管理是否容易等各个因素。设计方案提交后,建设单位应组织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的专家、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评审,听取设计单位的设计汇报,提出修改或建设性意见,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
招标工作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做好苗木价格的询价及确定的工作。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苗木价格的确定,熟悉当地的苗木采购行情,通过多方询价,采用合理价格,同时树型的好坏对价格也有一定的影响,考虑树木成活率时,砍掉树冠的树就应该严格下浮苗木价格。所以在招标的编制工作中,一定要由熟悉园林绿化工程、经验丰富的造价人员进行编制。
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要熟悉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项目特征、自然条件、施工条件,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从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经济措施 入手,实现施工阶段的成本节约。首先,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技术措施是通过相关技术经济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优化施工方案,降低工程成本。在施工阶段,重点是照图施工,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时,要了解施工程序与内容,确保设计方案落到实处。其次,做好组织措施的编制工作。要根据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配置相关的项目部成员和设置相关机构,园林工程一般较小,但养护时间较长,在施工中要结合项目特点相应进行配置。此外,通过施工控制规划、施工总进度计划、分项工程进度计划,编制详细合理的工作流程,协调好项目部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第三,做好经济措施的控制。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经济措施最为直接,通过对材料、人工、机械的使用进行成本控制。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形成合理的养护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养护成本主要由机械费、水费、化学肥料及农药费等构成,绿化工程竣工后,成活养护、保存养护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所以,在降低绿化工程养护成本中,应注重多措并举,努力降低水费、车辆使用费和燃料费用,主要选用耐旱型花草树木,大规模推广应用中水,加大雨水的蓄存利用。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简单阐述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特点和相关成本指标,介绍园林绿化工程成本控制的几种措施,目的是在提高园林工程建设水平的基础上,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园林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管理、种植质量、养护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多赢。
[1]杨亿臣;;工程计划的编制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赵金荣;;浅谈园林施工中的成本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6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因此,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世俗。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有些构图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本文论述了城市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城市园林设计的建议。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提请我们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住宅小区园林设计已成为是现代化小区的建设要求,它不但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态环保标准,对小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保证。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之一,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住宅小区,应该体现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在人性化设计的前提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活模式,所以,了解居民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地块的大小、相应的设施和管理以及各种环境因子等都是在园林设计规划前必须掌握的。还要考虑小区内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特点,比如,在小区设计中没有给老人和小孩开辟一定的活动空间;有的小区在道路设计上不合理,本来应该几分钟的路程,要绕上十几分钟才能到达,没有意识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有的小区没有把残疾人因素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之处;还有的是,有的小区虽然在设计上的配套设施都很齐全,但是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无障碍的方面,人们在活动时,容易导致摔倒或者绊倒等状况。因此,在对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前,要全面了解居民的各种行为,比如,孩子的上下学、散步、上班下班、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购物、休闲及各种文体活动,要把各种行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为设计科学的园林绿化小区提供保障,还要做好合理的交通疏导、保证各空间的独立性、减少环境资源的消耗和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把以上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反复比较进行取舍,使住宅小区最终达到最优化。在环境绿化方面,在景观设计上,仅仅考虑到了使用高档的材料,但是并不符合人民所需的环境;在绿化方面,盲目的引种各种外来树种,不但不符合居民的实际需要,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功能也未起到任何作用,所以,在没有掌握居民的心理需要时,在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上做的都是无用功。
(1)园林绿化在遵循的原则方面主要包括生态效益原则、社会效益原则、和经济效益原则以及艺术效益原则。生态效益原则就是要在小区园林绿化中做到可持续性和可循环性的发展;社会效益原则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效益原则就是要做到高效低耗,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也可以达到高效的建设;艺术效益原则则是最好体现出民族地域的文化特色,拥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2)在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的功能性方面,实用性是最突出表现。一个成熟的消费者所关注的是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符合生活的需要,能不能住的舒服,并且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是否一致,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形式或概念上。在设计时不能一味的服从和满足开发商在品牌宣传上的需要,也不能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壮观和视觉冲动。要以系统的专业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实用性和景观的完美结合。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坚持因地制宜包括两个方面:①合理利用土地条件;②要选择准确的园林植物。合理利用土地就是尽量不在原来的土地上进行太大的改动,因为自然的土地才最显得朴实无华,自然起伏的地形比平整的地形更会给人一种轻松、浪漫和富有诗意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减少资金的投入,来降低维护成本。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观赏性和适应性比较强的植物,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或者是有利于净化环境的植物,可以给晨间锻炼和傍晚散步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住宅小区主要是以人们的居住生活为主,设计园林绿化小区,是为了让人们进入绿色地带运动、休闲或者交流,其中要充满要生活的气息,处处充满着温馨,做到景为人用,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时常看到,可爱活泼的孩子在绿色的空地上相互追逐打趣,夏季可以在树荫下乘凉。最好使园林绿化覆盖到各户,使居民多与绿色环境相处,随时随地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享受鸟语花香的温暖和感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想实现绿的效果,主要还是要以种植树木和花草,来实现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目前是社会现象是,在对住宅小区的设计上过分注重其标志性建筑,这种情况下,不但要占用很多的空地,同时使本来就不多的绿化面积又少之又少。建设以绿为主的住宅小区,在园林绿化上不仅要平面化,还要提倡运用立体化的模式,比如“林荫型”的立体化模式。还可以设计复层的种植结构,乔木下有灌木,在灌木下有花草,是以绿为主的园林绿化设计的具体体现。绿还可以起到点景的作用,良好的植物景观可以作为园林的坐凳或者铺装的独特背景,再通过质感、色彩等方面在对比的视觉感受下突出园林中的特定空间。
创新是一项很艰苦的活动,但是想要进步就必须有创新活动。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和其他的一些设计一样,都要不断的在创新中进步,在不同的环境或者地域,切记不要出现相同的设计,并且,住宅小区与公园的设计也有很大不同,住宅小区应该以贴近大自然为主。使人与自然亲密接触时以达到和谐发展,开拓出人与自然可以充分亲近和融合的生活领域,让生活在闹市中的人们可以重返美好自然。所以,在创新上方面,对园林的设计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就要求园林设计者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灵活的头脑,可以不断的把设计作品与新时代的气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社会和人类奉献和创造出新的优秀作品。
现在,在物质水平越来越高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住宅地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住宅小区要求不再是一两块土地或者几个花坛,要求的是高质量、高标准的住宅。因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象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建设高质量的小区环境已成为现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在绿化面积上不但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要和周围的环境达到高度的协调和统一,特别强调园林景观要与文化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以达到在空间上有景随步移、一步一景的效果。同时,住宅园林景观的环境要兼备实用性和观赏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一种开放性格局,在其中布置一些休闲、娱乐、运动等人性化的设计,这些空间设计与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要盲目的西式或者是欧洲的建筑风格,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向多元化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要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对生态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与之相适应的园林绿化植物,且这些植物一直在改善与保护着其生活的环境,并起着绿化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所以,园林植物对生态的要求首先是适地适树,积极做好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是体现城市特色绿化生态美的重要基础。
园林绿化自然美是指绿色植物与自然环境条件的一种和谐,对园林植物要体现自然美。地带性自然植被是植物自然特色的依托,它是植物与地带性立地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产物。城市园林绿化的自然特色,是以体现地方或地域特色为标志。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载体,绿化、美化和净化着城市,而且能以自己的地域特色和风格塑造城市文化和特色,如古树名木的合理利用,它既可见证城市的历史,是活着的文物,又是城市的灵魂,可体现城市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人文特色可以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来体现,如市树、市花,它一方面具备植物资源特色,另一方面往往与历史文化有着某种联系或在当地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把它们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极具特色和人文性。
城市园林绿化是在基本满足园林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基础上,按照适用、美观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合理地进行搭配,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这一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科学性,如园林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推广和应用,园林植物的调查和规划等。通过引种驯化可以丰富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通过品种培育可以丰富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园林植物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色:一方面体现在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中;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艺术组合中。通过植物造景,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如林相景观、季相景观、专类植物景观、图案造型景观、诗画主题景观、绿色雕塑景观、仿真景观和古树名木景观等。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但随着现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困扰,使人们很难保持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为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1993年建设部发文正式下达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级不少于 0.5m2/人 ;小区 (含组团)不少于 1m2/人 ;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少于 1.5m2/人 。绿地率:新区建设≥30%;旧区改造≥25%;种植成活率≥98%。
在现代城市园林中,有许多园林绿化特色不甚明显,这与城市绿地缺少植物多样性有密切关联。植物多样性可以给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丰富的绿化布置形式,营造各种人工植物群落类型,形成特色。植物多样性是城市园林绿化特色的基础,所以在适地适树原则基础上,要尽可能配置多种植物种类。植物多样性不仅可以给城市园林绿化带来丰富的植物景观,还可以给城市园林绿化创造特色提供基础。
与地形竖向相协调,植物景观在竖向结构上,除强调乔、灌、草多层结构外,还注重充分体现植物的自然美。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拟在不同林冠线的起伏变化上丰富竖向设计。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一方面运用植物自然特征,如雪松、桧柏、云杉、银杏、白蜡、刺槐等构成变化较强烈的林冠线;另一方面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 应注重花色、叶色植物的应用
对于城市而言,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的花色、叶色造景,如在大面积的樱花和郁金香含苞待放之时,成片栽植的紫叶李在常绿树前,满树红艳,布满了粉红的小花。待樱花、郁金香开完,紫叶李仍以她秀美的叶色自成一景。常色叶树种,因其常年或整个生长季保持色彩,因而也有更多的花木可以配置,如夏秋的各色紫薇、木槿、石榴、夹竹桃、合欢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景观与实用经济的双重统一。
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为实现城市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未来城市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