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分类
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精选(九篇)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

  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随着城市发展,园林建设已经成为人们密切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道路绿化作为园林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大,新建公路线不断增长,对道路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国土资源非常稀缺,面对城市中相对密集的住宅环境,良好的城市绿化景观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城市绿化的景观开发,其经济性与成本控制也是所有开发商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既要满足良好的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为城市居民营造出和谐的生活与居住环境,又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经济性与适用性,不要“华而不实”。

  在我国北方地区中,水分并不充足,在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的配置与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耐性和抗性,通常而言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耐旱,而本土植物也相较外来植物更加耐旱。为此在城市绿化景观设计中,可以多配置深根性本地植物,并处理好多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最好的方式是模仿自然界的群落结构,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和复合型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以获得良好的长期绿化效果。

  城市绿化景观设计的初衷是创造美,从而使城市的自然景观做到人居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对城市道路绿化和小区绿化景观的设计中,应根据道路和小区的环境与特色,合理布局并因地制宜,强调景观设计的整体协调一致,并重点考虑景观设计与周围建筑空间相协调,从而真正实现绿化景观的自然性与协调性。

  为了使城市中的植物景观能够再现自然,进而生成合理和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因此在绿化景观的设计过程,应当重点考虑到不同植物之间的季相特征,尽量使景观配置中的植物,能够达到三季有花和四季常青的标准。而春季的繁花似锦,夏季的绿树成荫,秋季的硕果累累,冬季的枝干虬劲,都为城市中良好的时序景观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于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来说,要想保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建设施工能顺利开展,同时又能保证建设施工质量,就应该在初始阶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工作。

  1.应该调查和了解相关城市道路绿化施工路段的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建设时才能尽可能避免相关矛盾问题的出现。施工地段、施工环境与施工条件的了解与调查,应该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前尽可能地准备周全,主要包括相关绿化种植地区的土质情况,施工城市道路的绿化现状,绿化景观施工周围的管网、架线分布情况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与施工部分应该特别注意相关道路绿化景观中的分车带施工部分,道路绿化的中心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环岛,道路绿化施工的林荫带,道路绿化景观施工中的行道树部分等。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施工设计中要了解主要的设计主体,针对要实现的不同功能进行不断地改进,完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整体效果。对于不同功能的城市道路路段的绿化景观施工设计,以及包括相关绿化植被的种类选择,应该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时进行有特点的区分。

  3.了解绿化景观施工道路行人的交通出行特征等问题。这样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才能更好地进行道路绿化植被的选择,力争做到美观大方,而且不影响城市道路功能,这样道路绿化植被才符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另外,为了保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施工效果,道路绿化植物之间的协调,还包括城市气候环境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植被生长情况的影响等,也应该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时充分考虑。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它的四季变化既是其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映,又是城市道路景观中感受最直接的景致。但目前中小城市在道路绿化中普遍存在春季观花乔灌木较少,秋季观叶树种较少,彩叶树种更少现象,不能充分发挥道路绿化植物的观赏特性,使得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显得不够。有的城市更是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导致这些树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更是影响了道路绿化的整体效果。

  如果在高空电线下及地下埋有管网的地段栽种大型乔灌木,植株因向上长势减弱,向下根系无法伸展而死亡。有时遇大风季节,线路中断还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而因线路阻挡,疏枝不及时或破坏树型结构,更会景观到道路的整体景观效果。

  景观设计时没有规划性,多种种植方式并存,不能形成点、线、面的统一效果,乔、灌、草的搭配也很随意,追求丰富立体景观效果

  在进行道路绿化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多运用一些季节性的景观植物,在每一条道路上都可以呈现具有特色的绿化植物,选用一种植物作为主要绿化植物,之后选取相应的树木进行一定的辅助,也就是说,不要将所有道路的绿化设计成一种形式,一定要进行丰富的设计,运用不同品种、形状的绿化植物进行施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增加攀援植物与地被植物的运用,扩大覆盖率,并且适当增强适应强、观赏价值高植物的栽植数量,扩大道路的绿化面积。

  利用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增强道路的绿化效果,建立稳定、多层次的植物景观,强调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绿地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假如大面积栽植单一品种的植物,非常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在进行道路绿化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增加一些绿化树种,丰富城市道路景观。在提高道路绿化水平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强对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的应用研究,实现各品种的结合,增加绿色叶面积指数空间,提高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道路绿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整体效果,同时在交通繁忙路段进行绿地规划。加强对道路绿化形式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绿化景观。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垂直、立体、拆墙透绿等绿化方式在道路绿化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立体绿化方式的时候,可以有效扩展绿化空间,在广场、公园等绿化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有效增加了绿化面积,使道路绿化效果显得更加整体。

  在进行道路绿化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绿色生态意识的提高,强化对绿化植物的保护,不要为了个人私欲进行植物破坏。绿化部门也要进行积极的宣传,深入细致的开展相关工作,逐渐提高人民群众的绿化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城市规划与道路绿化设计的作用,实现道路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绿化景观的设计人员更应当注重提高在景观设计中的内涵,通过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出植物的绿化功能和环境清洁功能,并通过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使城市能够再现怡人的自然风光,为城市居民真正营造出和谐的生活与居住环境。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街道绿化不仅有美化街景的作用,而且还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维护交通等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道路绿化美化街景,还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除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组织交通等作用,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主要功能如下:

  降尘、飘尘、汽车尾气等烟尘是道路周边环境中主要的粉尘污染源。而植物所具有的阻截灰尘和降低风速的功能,可以截留道路周边环境的粉尘、烟尘并防止二次扬尘,同时,利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释放氧气,不断循环,从而净化大气。

  在环境噪音中70%-80%来自地面交通运输,通过加大道路绿化的面积和合理配置形成绿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减少噪音污染给居民带来的危害。

  道路绿化对调节道路附近地区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均有良好的作用。特别是对当道路绿地布局与该地夏季主导风向一致时,市郊的清新空气即可顺风势引入城市中心地区,为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的条件。

  车行道之间、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各类广场及停车场等处种植绿化,可起到引导、控制车流和人流,组织交通并提高行车安全等作用。

  道路绿化能够增强连续性和方向性,并从纵向分隔空间,使行进者产生距离感。同时,高大的树木对空间具有分隔作用,通过绿化可以使视线)景观功能

  植物是创造城市优美空间的要素之一,利用植物所特有的线条、形态、色彩和季向变化等多种美学因素,以多样化树种选择、配置方式,配合路灯、候车亭、电话亭等小品设施,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道路景观。再者,利用树木自然柔和的曲线与建筑物的直线形成对比,可起到点缀城市,烘托临街建筑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城市的新老过渡街区,沿街建筑物新旧风貌、形体尺度,建筑风格等往往不够协调,而整体有序,枝繁叶茂的道路绿化能巧妙地提高视觉统一感,隐丑蔽乱,改善道路空间乃至整个城市的整体景观效果。

  城市主干道是城市内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城市的大动脉。它可分为高速交通干道、快速交通干道、普通交通干道和区镇干道。

  ①高速交通干道:特大城市、大城市设置这类干道,为城市各个区之间远离高速交通服务。距离在20-60km,行车速度在80-120km/h。行车全程均为立体交叉,其他车辆与行人不准进入使用。

  ②快速交通干道: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设置,与近郊1-2级公路连接,位于城市分区的边缘地带。服务距离一般在10-40km之间,车速大于70km/和,全程有部分立交。此种干道不允许在两侧布置大量人流的集散点。

  ③普通交通干道:这种干道是大中城市道路的基本骨架。大城市又分为主要交通干道和一般交通干道。干道的交叉口一般在800-1200m为宜,车速为40-60km/h,一般均为平交叉。

  ④区镇干道:此为大中城市分区或一般城镇的生活服务性干道,主要市满足生产货运和上下班客运交通的需要。其特点为行车速度较低,一般在25-40km/h,全程基本为平交。区镇干道位于市中心与居住区之间,可布置成全市性或区镇的商业街,断面要考虑人行、货运、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停放等要求。风景区干道放线时要注意景观的要求,

  这是小区街坊内的道路, 直接连接工厂、居住区、公共建筑。车速一般为15-45km/h。断面的变化较多,车道划分不规则。

  城市规划中考虑需要的道路。如专供公共汽车行驶的道路;专供自行车行使的道路和城市绿地系统中步行林荫道等均为此类。

  道路绿化用地是城市道路用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级别城市道路红线位置时,根据道路的红线宽度和性质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可保证道路的绿化用地,也可减少绿化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矛盾,提高道路绿化水平。

  道路绿地率的计算是采用简化方式,因道路绿地多以绿带分布在道路上,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道路总宽度的百分比近似道路绿地面积与道路总面积的百分比。计算时,对仅种植乔木的行道树绿带宽度按1.5m计;对乔木下成带状配置地被植物,宽度大于1.5m的行道树绿带按实际宽度计。

  道路绿地率的指标是通过在一些城市调研和参考有关规范、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的。一般道路绿地率为15%~30%。而《北京市绿化条例》规定道路绿地率是:主干路不低于30%,次干路不低于20%。在国外一些大城市绿化景观较好的道路,其绿地率为30%~40%。

  生态环境敏感点指:各类自然保护区、野生保护动植物及栖息生长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绿化概算好在设计阶段落实。绿化经费除包括边坡、中央隔离带、立交桥、沿线附属设施等处的绿化费用外,还包含为补偿因道路建设所占原有地面在道路用地范围以外建设的绿化费用,如弃土场植被的恢复与防护措施的费用。

  其一,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种植的树木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通透,保证行车视距;其二,在弯道外侧的树木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诱导驾驶员行车视线)行车净空要求

  道路设计规定在各种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为车辆运行的空间,树木不得进入该空间。具体范围应根据道路交通设计部门提供的数据确定。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实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城市景观环境中要坚持生态优先,保证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绝不是空想,它是发展的方向,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人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良性地整体发展。

  城市道路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城市居民,景观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满足各种不同情感的需求,尽量做到自然布景与规划布景相结合。设计生态的滨河绿地,更应体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环境观,追求天、地、人的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主题。主要以自然美、植物美、景观美为基础,体现自然的重要性。形成绿地成片、树木成林、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园林景区。

  [关键词]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人性化;设计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营造,在注重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的同时,更应强调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应具有审美、艺术性与人性化的特点。其设计与塑造的方法与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景观的亲和力与景观空间结构的表达方式。

  人性化的道路绿地景观,即指能满足人们舒适、亲切、自由、愉悦、轻松、安全和充满活力的体验和感觉的道路绿地空间。营建人性化的道路绿地景观应包括以下内容:(1)利用设计要素营造道路绿地景观的过程;(2)涉及到人的维度,是设计者在营造道路绿地景观的同时赋予其人性化的意义,满足行人不同需要的过程。前者可看作是人性化道路绿地景观创造的前提,它既要遵循一般的美学原理,同时又因后者即使用者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后者也被看作为人性化道路绿地景观创造的目标或宗旨。

  因此,营造人性化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要做到“情”与“境”的统一,从而创造出环境优美、行为自如的道路绿地空间。

  城市绿化首先要以生态学的观点来考虑;在视觉感受上,园林绿化又可带来休憩和安静气氛;在色彩感受上,树木的绿色和天空的蓝色都是镇静色,可使人身心平静、得到休息。园林绿化能改造自然而貌、陶冶人的精神与情操,人们在草坪上或躺、或坐、或在树荫下交谈、读书,尽情享受美丽景致;绿化还具有保护环境、表达文化、塑造景观、软化空间、划分空间的作用。

  交通性道路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是道路景观中重要的构成元素,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因素,人性化的设计可以改变道路的景观效果,如:道路两侧建筑景观较好,在绿化形式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低矮的绿篱、草坪或花坛。如果需种植树木,应选择树冠较小的品种,株距适当加大,以便不遮挡从车窗向两侧观看建筑景观的视线。如果道路本身较宽阔,为了改变其空间的尺度效果,使道路尺度缩小,可在车行道两侧或中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可选用树冠较大的树种,采用密植方法以达到改变空间尺度的目的;生活类道路人流较多,是工作人员室外活动、放松心情的重要场所,应尽量少用草坪,因为在人流频繁的践踏下,草坪极易受到损坏,而且草坪产生的空间较大,亲切感较差。

  在植物品种搭配上,应充分考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景观效果,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要精心选择耐寒品种,最大限度的延长植物的绿期。不同季节选择适应此季节的花卉,形成季季有新花,一年四季花不断的景象。另外,要考虑绿化中的灯光效果,使绿化在夜晚不会显得漆黑一片,毫无生机。

  功能性设施指在城市道路绿地中以功能性为主的设施,这些设施在道路绿地中兼各功能性与景观性,本文中的分类是侧重于其在绿地中的主要体现。道路绿地功能性设施主要有道路游园广场、活动设施、停车场、步行道等。

  (1)道路游园、广场及娱乐设施:道路游园、广场与优美的道路绿色环境相结合,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与工作之余能有高效的活动时间。除了实际的休闲功能外,还能很好的反映城市形象,是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

  (2)步行道路:步行道路作为城市中的一种功能性景观元素,既具有实际的功能,同时又是一种城市符号。直线型道路象征着迅捷、高效、简洁大方;曲线的流线型道路给人以流动、悠闲之感。现代城市的步行道具有工作、休闲和娱乐的综合性场所的特点,步行通道的设计以满足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功能需要为目的。

  (3)停车场:停车场仍是道路绿地中的重要景观元素之一。停车场有其本身的特点,首先,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泊车的需要,以安全、方便和舒适为原则;其次,一般设在门前道路边,是令人不快的元素,所以需要隐蔽、遮掩。因此,停车场应有明确的出入口标识,明确的车流指向;设置要以方便为目的;一般采用生态化设计,与道路绿地中的植物景观相互结合。

  绿地小品的设计是道路绿地景观中文化性的重要体现,他们的景观定位原则是具有道路局部区段的特色,增加相邻道路景观的异质性,以调节驾乘心理。

  道路绿地景观中的环境小品,主要包括花坛花钵、铺地、亭廊、座位、水池喷泉、树穴盖板、废物箱、路灯、栏杆、时钟、构架、雕塑、景石、公用电话亭、指示牌、交通标志等。体量不大,功能不小,不仅为人们提供观赏、休息、标识等功能,而其本身的造型、色彩也颇具文化价值与艺术观赏价值,往往因其小而精致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小品设施给人们创造美观、舒适、便利、生动的道路环境氛围,缩短人的社会距离,密切人际关系,增添许多生活情趣,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应以其优美简洁的造型、高尚典型的品味以及现代高科技的运用,着重突出了强烈的现代气息和休闲风格,展现城市的气派与风采,使人留连忘返。

  随着社会的进步、审美观念和趣味的改变要求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环境质量、观光条件,还要注重营造文化气氛、增添人情味道。道路绿地景观的人性化可以通过许多形式和手段体现出来,宜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合理运用,才能提升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品味。

  [1]张俊霞.城市绿地设施人性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5)

  2005年以前,广州道路绿化运用规则式的种植模式。然而,人工化的植物形态需要较高的养护成本。在提倡节约型园林的当今,广州道路绿化主要运用自然式的种植模式,强调提高绿地的绿量和零视觉污染。虽然自然式种植为道路带来了层次丰富的景观,有效降低养护成本,但是,过度密集的种植、植物景观杂乱,植株老化,阻挡视线影响交通安全,遮挡了很多美好的城市景观。

  因此,我们力求对自然式种植的道路绿化模式进行科学的调整,让植物景观呈现自然生态的同时更加人性化。运用科技和美学的手段,营造与城市生活相交融的道路绿化景观。

  城市道路绿化是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栽植树木、花草以及护路林等以达到隔绝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道路两边的实际景观状况设计,实现疏密有间的道路绿化景观。

  以人为本原则,从行车安全和行人舒适方面考虑。地形和绿化在不影响安全行车视距为前提下尽量丰富。更注重遮荫。市政设施要体现人性关怀。

  自然生态原则,适地适树,乡土植物,提高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以常绿乔木为主,搭配开花、落叶、芳香植物,形成乔、灌、地、垂直绿化等多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景观独特性原则,突出花城特色和岭南文化,新的植物配置模式,营造道路绿化的个性特点,提高道路的可识别性。

  保护树木原则,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植物,珍视和保护城市的每一个绿色生命,日后才有真正的大树。

  环保经济原则,降低养护管理成本,节水型的灌溉措施。适当的节点景观照明。以多年生植物为主,适当搭配花卉。植物自由生长与合理的生理性修剪结合,保持植物景观的持续良好状态。

  在制定道路绿化设计方案前,应根据道路的等级和作用,了解其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位置,分析其与其它城市元素的关系,最终把握住具体道路绿化设计的功能定位,然后制定针对性的设计方案。

  2005年以前,城市道路绿化运用规则式的种植模式,修剪式的图案花坛,球形的灌木,成排单一的行道树形成强烈的韵律感和人工感。然而过于人工化使植物形态和较高养护成本,使规则式绿化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

  当今,城市道路绿化主要提倡自然式生态种植,强调提高绿地的绿量和零视觉污染。运用乔、灌、地多层次的绿化种植营造自然生态景观。

  3.密集种植遮挡城市部分景观较差的路段,形成绿廊式的道路景观,提高绿地的绿量。

  光之路是一条关怀体贴、生态自然、文化传承的阳光大道。光之路的设计目标是让阳光留给植物,让树影留给行人,让岭南文化一路延伸。营造色彩缤纷的绿化带、视线舒适的车行道、绿荫清凉的人行道。

  2层种植模式:乔木+地被的两层立体种植,树林景观得到充分展现,疏朗、简洁。给司机以安全感。灌木+地被的两层立体种植,开花景观效果会更好(如图4-1)。

  岭南地区由于日平均日照长度达5.3小时。通过对100个当地居民的调查,发现95%的行人希望能在清凉的树荫下行走,80%的人希望能在树荫下骑自行车。

  通过对道路日照光影变化分析,得出双排行道树的设计方式,东西向道路,南北两条人行道受树影位置不同,微调了内侧第二排行道树位置。(如图4-2)。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间绿带植物整体高度控制在1.0~1.2米范围,能有效地遮挡90%以上的眩光。开阔的视野能降低驾驶人员的烦躁感和疲劳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花园城市之路——一条疏密有间、自然生态的绿色通道。突出花城特色,采用大量的开花植物,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突出自然统一,以疏密有致的自然式绿化带和规则式的行道树结合,形成自然而有序的景观序列。突出简洁疏朗,以树林、草坡、花灌木交替呈现,植物搭配简洁疏朗。突出细节处理,如交通路口节点、绿化带边缘部分、人行道树池、公交站台、高架桥底等。突出岭南特色。

  在满足景观绿地排水的条件下,通过丰富的地形设计达到植物空间的错落有致效果。中央绿化带做连续的自由龟背地形,大坡小坡、前后高低错落。人行道绿化带在靠自行车道一侧堆高,纵向有高低变化。

  根据道路两边的现状景观分析,分为景观开敞疏朗式和景观连续密闭式。景观开敞疏朗式以疏林草地的自然式种植为主,结合规则式种植。主要种植乔木,搭配少量灌木、地被,结合地形处理,营造开敞的疏林草地景观。绿化带保证主车道与辅道之间的视线通透。景观连续密闭式以多层次的自然式种植为主。种植密度大,强调乔木、灌木、地被多层搭配,营造连续的密植片林景观,丰富的林缘线和林冠线。道路两边景观完全被绿化树木遮挡(如图4-3)。

  通过沿路大量的开花乔木、灌木,表现花城广州特色。以自然式种植为主,结合规则式种植,常绿树种与开花树种的搭配。丰富的植物层次和细致的植物细节具有趣味可观性,给人行道上步行的路人亲切感。

  广州大道绿化升级改造是通过综合改造、营造空间、形成层次、增加花色、突出节点、增加设施的方法,把全长约10公里道路绿化带改造成一个景观优美,环境舒适的带状休闲公园。

  综合改造:首先对景观有负面影响的不利因素加以改造,尽量消除视觉污染,营造良好的整体环境;其次是结合城市周边环境,强调空间的融合,尽量打开视觉通廊,使道路绿化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营造空间:结合周边环境,在有条件有需求的地段增加园路、平台及休息坐凳,将部分人流引入绿地,同时结合地形整理、植物改造,营造宜人的绿地空间。南段多居住社区,人流量大,设置较多休息平台;中段建设成为可供周边市民使用的开放休闲绿地;北段多商业建筑,以园路结合少量平台,形成绿地内的流动空间。

  形成层次:通过对杂乱的植物进行梳理,清除临道路一侧阻隔视线的乔灌木,使绿化空间形成一定退宿,增加纵深感;利用清理出来的区域,营造微地形,组团式种植灌木地被,形成高低起伏,富于变化的前景(如图5-1)。

  增加花色:体现花城特色,大量种植开花植物。在保留原有开花乔木基础上,新增开花或色叶灌木。地被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局部地段结合原有高差设两级花池种植时花。

  突出节点:重要节点以主题植物营造特色景观。广州大桥桥头绿地以美丽异木棉为主,新窖南立交绿地以红花紫荆为主,营造亚运期间成片开花的景观效果。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绿化;植物配置;季相;生态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道路景观绿化反映道路建设系统工程的水平,景观绿化能使本来生硬、单调的道路线形变得丰富多采,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景观;能使道路两侧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与环境景观有机地结合并协调起来,使道路构造物(立交桥、服务区、收费站)巧妙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给道路的使用者提供优美宜人、舒适和谐的行车环境。

  绿色植物体可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道路沿线的空气保持新鲜。同时植物的叶片还能吸收和阻滞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排放的尾气中所含的各种有害气体、烟尘、飘尘及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减轻并防止污染、净化和改善大气的环境质量。

  植物体通过根系对土壤的固定作用,以及植物枝叶和地被植物的有关作用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并能阻止或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和防止雨水冲刷路基、路堤、路堑、边沟、边坡,避免水土流失。

  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要求道路具有连续性,而绿化则有助于加强这种连续性,同时,绿化也有助于加强道路的方向性,并从纵向分割之间使行进者产生距离感。高大的栽植对道路空间有分隔作用,如在较宽的道路中间分隔带上种植乔木,往往可以将空间分隔开来。若道路边界视线涣散,也可用种植让用路者视线集中起来。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是司机和游客视野范围内的主要视觉对象,规整亮丽的树木花草,不仅可以给人以优美、舒适的感觉,而且可以提示道路线形的变化,使行驶于道路上的车辆能更安全。

  运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配置形式单一,尤其是行道树树种应用种类更少,主要集中在国槐和悬铃木、垂柳等几种,植物群落稳定性弱,生态效益差。道路植物配置的观赏性不强,景观效果也不突出。

  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长势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有架空电线下面盲目栽植大型乔木,因产生树、线矛盾而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植物是园林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它的四季变化既是其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映表现,又是城市园林景观中人们感受最为直接的景致,也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春花、夏荫、秋色、冬绿”是对园林植物配置的总体景观效果要求。但目前城市在道路绿化中存在的普遍情况是: 春季观花乔灌木较少,秋季观叶树种较少,且彩叶树种少,没有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城市也显得生机和活力不够。

  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人在道路上的动态观赏性。在纵向上要考虑植物种植的连续性;在横向上要考虑植物高度的层次性;在平面上植物的布置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同物种布置长度不宜过短;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及彩色植物的应用;不同色彩、质感的植物在布置上要注意色彩搭配合理,充分利用植物之间的衬托、突出、互为背景的特点等。

  视觉上的安全舒适是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重要目的,因此,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视觉空间大小、安全设施的色彩及大小、道路感觉的多样性、视觉导向和视觉连续性等交通心理因素。另外,司乘人员是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感觉道路景观的,尤其司机的注视点远,视野狭小,因此要求沿途的景观绿化必须大尺度、大色调、流线形,同时比例协调。

  尽量结合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大填大挖,使道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避免割断生态环境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

  道路一般穿越不同区域,因此,充分地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才能创造出风格鲜明的道路景观。另外,在设计上应将中央分隔带、路堤路堑边坡、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等道路设施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确定统一的主题。同时,又根据其功能和服务对象在设景的风格、造型、色彩规模等方面有所变化,使沿途景观富有节奏韵律,有基调有高潮,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达统一,使司机和乘客处于一个良好的行车环境中。

  增加适用于行道树的植物种类,避免道路景观雷同。增加观花乔木、灌木植物种类和观色叶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效果。重视地被植物和攀援植物的应用,利用其形态、花期各异的特点,增加景观效果,提高绿化覆盖率。对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种类加大应用范围,协调植物的应用比例。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因道路污染严重,树种选择应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抗力强、叶色有变、耐修剪的树种,且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易于管理,能耐灰

  尘和路面辐射。春季发芽早,秋季落叶晚的树种和美观、速生的常绿树种通常为道路绿化设计的首选。草皮应选择绿期长或经过引种驯化的外来优良品种,以丰富本地的物种。

  此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必须符合城市特性,进行不同的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个性化原则主要体现在绿地形式和树种上,目前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市树市花,可以作为地方特色的基调树种,使绿地富于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特色不仅使当地人感到亲切,也使外地人能够了解这个城市的特色。但城市的基调树种不能仅局限于少数几个树种,一个城市的基调树种应以某几种树种为主,且这些树种最好是该城市的乡土树种,以区别于相邻城市的基调树种。

  林溪相间型适用在地势低洼或沿途较长距离有河塘的地段,设计以相对开阔的水面为主,适当的堆造缓坡,通过植物的高低、色彩及不同特性的配置组合,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景观空间开闭有度,呈现幽深静寂的林溪风光。在林冠线处理上考虑与城市背景的融合、衬托,高低错落、起伏起落、虚实相合、开合有致,使路内外的景观相互融合。主要基调树种有:墨西哥落羽杉、垂柳、合欢、木芙蓉、苦楝、乌桕。特色树种有:垂丝海棠、慈孝竹、马褂木、黄山栾树、青枫、鸡爪槭。

  绿地外缘形式以弧线为主,简洁流畅,富有韵律,植物成片呈斑块配置,色彩对比明显,斑块之间相互渗透咬合,形成复层结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和谐、稳定、健康的具有生态效益的植被系统,创造出生动的绿色生态景观,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绿化和相应的生态功能。主要基调树种有:香樟、女贞、雪松、无患子、木芙蓉。特色树种有:银杏、青桐、重阳木、国槐、红花刺槐、三角枫、紫花泡桐。

  中央隔离带宽10米,由于位于两条快车道中间,受汽车行驶产生的尾气、灰尘等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条件较差。设计时从整条道路的景观效果出发,同时考虑到后期的养护管理及防眩光等因素,采用了银杏、朴树、榉树,配合使用梅桩、花石榴等果树,适当点缀球类植物。并以观花植物带、观花植物带勾勒出整洁、流畅的线型,整个组合大气富有韵律。

  机非隔离带宽2.5米,植物的生长条件也比较差。设计时选择了国槐作为行道树,该树生长较稳定,树形优美,抗性较强。

  [1]任虹.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

  确保行车安全是首要的原则,从安全驾驶、美化、环境保护三大要求出发,确定绿地栽植的形式与规模,为驾乘人员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

  注重场地自然环境条件特征,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基地的景观底色,以乡土乔木为主体,多层次布置相结合,以最大绿视率和绿量,把道路绿地打造成不断向中心城输送新鲜空气的绿肺。同时充分考虑绿地的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形成季相景观序列空间。

  景观道路再生设计必须为驾乘人员提供优美而良好植物景观效果空间。在科学合理布置的基础上,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亲近感。

  把握地段特征,体现基地精神,构筑具地方特色和基地感的空间景观。同时注重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以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长兴深厚的历史文脉与建设成就。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重视植物的多样性,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使绿地群落环境不断发展。同时多选择抗污染、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多种优点的植物树种,以减轻后期道路绿化的养护成本。

  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交通安全防护、环境保护、景观优美为目标,整体要求简洁、明快,并通过现状香樟的利用、乔灌草结合以及色彩搭配,达到“浓荫覆盖、四季交换”的绿意盎然的景象,为行人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视觉和绿色游憩空间。

  以自然生态型绿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设计,以营造一个道路、建筑、城市以及人类生活和谐共处的环境,因此设计时应该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

  以高大、浓郁、常青、多彩、群落化为设计思路,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种、速生与中慢生树种、绿叶与观花树种相结合,形成以速生落叶乔木为主、树冠形态各异、林冠线起伏错落有致的生态背景林带,以中生的常绿乔木、亚乔木和花冠木搭配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中景林带,以花色和叶色鲜艳的中、小灌木为前景,结合柔线飘带状色块及草坪,形成多层次的道路景观开敞空间。

  2.3.1尊重场地的原真性,严格保障沿线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场地内保留的珍稀繁密的成年香樟及池塘、水系,强化道路原场地记忆感,使原场地的文化脉络在新建的道路空间中得以延续。颀秀的香樟树将成为该路段绿化隔离带中最主要的植物。

  2.3.2 以自由曲线为构图中心结合直线型构图形式布局,以乔木为基调、亚乔木和花灌木为骨干,地被植物为陪衬形成层次错落有致、具有最佳生态和环保功能的植物景观效果。

  根据本地实际,植物选择多选用芳香类植物广玉兰、白玉兰、桂花、腊梅、丁香、含笑、茶花、栀子花、月季等,与现状香樟一起共同构建芳香型植物群落,为行人提供一个健康、美丽、生态的自然道路空间。

  2.3.3道路沿线为噪音、废气、污染源积聚之地,绿化种植设计和树种选择以抗环境污染、适地适生和形成优美的植物景观为设计目标,建成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生物多样性的多种人工植物群落,提高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要考虑绿化对视线的引导、道路线形的预告、眩光的遮挡等功能性要求。

  4.1 总体定位: 以“绿树浓荫”为主题,承担着生态防护绿廊、视觉走廊等各项功能,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条芳香型生态景观大道。

  4.2 具体设计和施工原则:设计通过利用、遮挡、借景、造景四种不同的景观处理手法,丰富道路沿线的景观效果。

  ①利用:充分利用现状原有香樟,对缺株区段尽量补齐、改道区段移栽,增加落叶色叶植物及耐阴地被。

  ②遮挡:对沿线效果较差、影响道路景观的建筑、围墙、农田等区域以植物进行遮挡。

  ③借景:将沿线河流、池塘及部分观赏性较佳的农田、农舍等自然风光引入,使其融入道路的整体景观中。

  5.1 概况: 湖州市长兴县龙山新区明珠北路延伸线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南起合溪新港,北至夹浦新街,全长约6.94公里。全线以与经三路岔口为界,分为南北两段。绿地总面积约17.002公顷。其中中央隔离带长约4340米,宽4米(局部路段拓宽至11米),面积约2.257公顷;两侧人行道绿带总长约12030米(两侧),分2.5米、4米两种宽度形式,面积约3.3公顷;路段两侧绿地总长约11980米(两侧),宽约8-10米,总面积约11.445公顷。

  5.2 道路沿线现状及周边情况:道路沿线以湿地、池塘、农田为主,有部分农居、厂区等分布道路两侧,沿线两侧用地在湿地、池塘、农田等路段与道路形成1-2.5米落差。区域内河流、池塘水质较好,有多条河流和道路相交,可作为绿地养护用水与亲水性绿化景观节点。

  5.3.1 隔离带绿化:对分中央隔离带绿化、人行道绿带及侧分隔带绿化二种栽植类型,主要是为了改善原场地植物景观的单调感,强化地被植物的多层次布置,考虑不同花色、花期的观叶观花地被植物相间分层配置,现场合理调整不同植物的布局,营造香樟林立、鲜花四季常开的极具森林感的生态景观空间。中央隔离带绿化选用狭叶十大功劳、大花栀子、小海桐拼块间距50米交替栽植组成1.5米宽的水纹流线型色块,两侧配合南天竹、金丝梅、金山绣线菊、八仙花点缀与满铺的兰花三七、大花萱草、虎儿草,共同组成林下生态地被空间。保留的现状大香樟成为区域主景。

  5.3.2 人行道绿带及侧分隔带绿化:应考虑绿带具体宽度,为行人提供安静、优美、蔽荫的环境,高层利用现状保留(或现状移栽)的香樟为主景,低层采用直线型构图,内侧面向人行区域以杜鹃、红花继木间距30米交替栽植,外侧面向车行道区以红叶石楠、大花栀子间距60米交替栽植,中间区域以间距20米夹种棣棠、南天竹、八仙花,形成丰富的林下空间。

  5.3.3 通岛绿化:位于环丁线叉口,以营造花海迎宾氛围为目标,以现状保留(或移栽)的大香樟为植物景观特色,配合底层飘带状构图的植物色块及四季草花,结合景石、红枫、樱花的适当点缀,形成道路景观亮点。

  5.3.4 道路两侧绿化:分农田风貌区、水系池塘区、集镇厂区、集镇民居区四种栽植类型,总面积约11.445公顷。

  5.3.5 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视线遮挡路段:沿线大部分路段考虑纵向的立体轮廓线与空间变换,植物配置疏密相间、曲折有致、高低错落、色调相宜,体现多单元、多层次、多景观的生态型植物群落,营造“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色。

  以青桐、女贞、马褂木为背景,以广玉兰、银杏、黄山栾树、杜英、夹竹桃、花石榴、桂花、茶花为中景,以樱花、丁香、红梅、垂丝海棠、紫薇、紫荆、重瓣木槿为中前景,以金山绣线菊、红花继木、狭叶十大功劳、小叶栀子、金森女贞、八仙花、南天竹、锦带花、棣棠、美女樱、大花萱草为前景,草坪选用马尼拉。

  5.3.6 视线通透路段:对沿线部分自然风光较佳的农田、农舍等路段,植物配置分高低二个层次布置,高层背景林布置沿用视线遮挡路段的布置形式,低层选用耐阴观花、常绿地被植物,构成丰富的林下植物景观,中层植物空缺,以确保视线 水系池塘区路段:以现状水系作为设计的背景,选用耐水喜湿、姿态优美、色泽鲜艳的乔灌木装饰绿地空间,同时注意林冠线的起伏与透景空隙的开辟,形成曲致开合的亲水岸线和水泽空间,将远处农田、村庄与近处的水景共同纳入道路景观。为增加绿地情趣,部分路段落差较大区域建议设置二级驳岸,栽植水生植物,将绿地自然过渡到水面。

  高层乔木选用垂柳、水杉及孤赏大树朴树、柿树、香泡、榆树等;中层选用樱花、桃花、木芙蓉、茶花、桂花、红枫、含笑等,地被植物结合孤赏大树成片布置;水生植物以慈姑、千屈菜、湿生美人蕉、黄菖蒲为主,点缀布置再力花、旱伞草等。

  5.3.8 集镇厂区路段:由于该区域位于人流相对集中的集镇及其周边区域,选用春季繁花植物白玉兰、樱花为植物景观特色,采用乔木、灌木、球类、地被进行多层次配置,增加栽植密度,营造绿色屏障。

  选用广玉兰、白玉兰、珊瑚绿篱为背景,桂花、樱花为中景,大花栀子、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无刺枸骨球为前景,各景观层具有较大的色调与色度差异,以加强衬托效果,增加绿地进深感。

  5.3.9 集镇民居区路段:结合现状民房店面要求,对沿线场地空间作硬化处理,同时考虑到道路空间景观要求,设置树池,栽植孤赏树银杏,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应严格根据现行的规范与规程组织施工,主要依据《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CJ/T34)和《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球根花卉种球》(CJ/T135),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布的有关文件,作为指导施工的行为准则。

  实施方案,根据总工期和季节性施工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具体的施工方案,组织苗木的采购供应,在隔离带内主调树种为原场地成年大香樟,两侧绿带区域树种配置体现道路绿地生态意境,以乡土乔木为主体和最佳景观效果出发,做到树冠线、林缘线错落有致,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季相丰富的植物景观效果。科学地制定树种规划,突显地带性植被特征,促使植物景观稳定与和谐可持续发展。遵循统一与变化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常绿树种为基调,与多种辅调树种组合,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各具特色的道路景观效果。注重植物的四季景观效果,同时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以乡土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园林植物配植的技术经济指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已成为最为关注的内容。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求我们坚持设计原则,利用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1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概述

  城市的形成产生城市道路,城市道路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方便,便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与城市的外部道路联系[1]。城市道路可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它是城市的骨架,连接城市的各个领域。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指在道路的两侧、绿化分隔带以内等种植树木、花卉等,达到隔离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2]。

  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1)绿化功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提高绿地率。(2)生态功能:城市绿化景观的主要因子是植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具有遮阳功能,提高空气湿度,促使城市系统之间的空气流通。(3)美化功能:植物具有丰富的品种和季节变化,能降噪、除尘、空气净化,具有动感效果,提高城市质量。(4)规划功能:植物种植具有分化交通路线的功能,使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得到保证[3]。…

  据调查显示,植物种植单一是普遍现象,特别是行道树一般选择香樟、桂花、栾树,品种单一,植物群落不稳定,缺乏生态效益,同时,观赏性植物缺乏,景观效果差。

  外来植物品种可以增添植物的丰富性,但没有经过深入研究而盲目引进外来植物,由于植物不同的生活习性,导致引进植物存活率低,甚至死亡,浪费资源,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四季有景是现在植物种植所缺乏的,春天观赏性的花灌木少,秋天观叶的植物少,植物的观赏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展现城市的生机活力。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没有充分进行现场调查,没有与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和比较,种植时,植物与电力线路、排水管线发生冲突时,导致植物根系没有伸展之地,导致植物长势慢,甚至是死亡。若在刮风下雨天,有可能导致电线断落,使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4]。

  不同等级道路绿化植物的功能有所不同。例如,快速路植物种植以人们的生命安全和保护为前提,绿化带具有适当的分级,建议临路一侧道路绿化带厚度为20~30…m,临边建筑的绿化带厚度为15~20…m,对30…m范围的中间部分,活动场地衔接环道,穿插其中。同时,深入研究道路的现状,创造一个舒适、合理的道路环境。

  植物的生活特性是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科学挑选植物品种,构成合理的结构。不同的区位环境种植不同的植物,如在、疗养院种植具有菌和保健功能为主的树木;街道绿化选择易成活,对水、土壤和肥料要求不高,抗烟尘、树干通直、枝叶繁茂健壮的树木;滨水景观选择耐水湿植物,与水景协调等。

  人是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主体,任何一种景观设计的物理空间形式都不以环境设计为目的,最终它是针对人们的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行人的存在。在以机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城市道路绿化的人性化设计主要考虑车行的安全感,同时体验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实现“景为人用,人为景迷”的效果。

  艺术性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所追求的,既能展现绿化的美感,又能通过绿化彰显个性,是文化的象征。城市道路作为一个文化内涵的生态走廊,能让人通过行车、步行了解一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特点,实现“车上的路要走,人在画中游”的完美景观效果。

  道路绿化的协调原则有2层含义:一是在不同植物之间的协调,如植物之间的颜色、形状、高度和适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应性;二是把控道路的基础设施,如排水、燃气、电力等,控制与绿化之间的距离,以免发生冲突。《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5]中主要内容如下。(1)树木与架空线。设置在汽车的架空线,不应在大街绿地。当必须设置时,应确保增长空间不小于树木的生长空间。在架空线路的树冠下,应选择开放的剪切品种。电力线导线与植物最小垂直距离见表1。(2)树木与地下管线)有关树木及其他设施的道路绿化及最低水平距离规定见表3。

  城市中的每一条道路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一种共同的东西,形成城市的整体特征。从整体上看,不断寻求差异,实现统一的景观效果的变化。同时,两边的道路绿化景观将街道周围的景观小品、景观建筑、自然山水等作为一个系统考虑,相互补充,切忌对道路绿地进行隔离封闭的设计。这样,它会产生一个良好的秩序感和整体性,创造标志性景观[6]。

  城市道路绿化以提高植物物种的科学性为主旨,避免使用的物种和现有设施的城市之间的矛盾。同时,可以提高景观的遮光、防眩光、除尘、降低噪音和其他影响。此外,在交叉路口和机动车车道外避免种植超高的植物,以免产生误导和遮挡等。

  景观季相为了实现城市景观的季节性丰富,增加对街道树种的选择量,例如可以增加观花乔木和灌木树种,使城市道路景观丰富多彩。通过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开花植物的差异,增加景观效果。

  减少城市道路污染,可以选择适宜当地生态环境、抵抗力强、耐修剪的树种,此类树种易于管理,而且有很强的抗辐射和耐灰尘能力。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时,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和城市整体需求,引进外来植物品种进行科学栽植,丰富城市植物品种,为城市增添活力,提高城市的品味。

  “以人为本原则”是道路绿化设计的核心原则,景观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结合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不断挖掘城市的地域特征,从而展现城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7]。

  一、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分析园林景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由于我国客观历史发展阶段以及城市发展历程较短,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我国发展时间却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认识程度和水平都十分有限,很多时候都没有深刻了解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与精髓。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渐渐脱离了最根本的人性化和功能化,朝着形式化、样式化的方向发展,这种错误的设计方式不仅影响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品质,而且还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因此,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也应当与城市道路景观相协调一致。目前各大城市的交通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系统,主干道、次干道、居民居住区道路等等,构成了城市道路系统。交通性质不同的道路,城市园林景观环境要素也不同,也因此,道路绿地设计中涉及到的道路建筑、绿地小品等元素也应当有所不同。不论是在绿化植物的种类、绿化植物的树形,还是在植物的种植方式上,都要与城市道路景观相一致。

  城市道路绿化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同时能够起到降温遮阳、防尘减噪的生态防护功能,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绿地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城市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合理种植植物群落,科学设计布局,要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绿地的生态功能。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要特别注重适用性,这种适用性是指道路绿地景观不能对城市道路交通本身的运输功能产生阻碍,不能阻碍道路交通指示牌,也不能对交通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要与城市交通相协调。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环境,尤其是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环境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树种。

  城市广场绿地设计的基本条件指的就是城市广场的性质。纪念性广场的最大特点是在广场中心或者是两侧比较显眼的地方设置具有纪念意义的主题建筑,对纪念性广场绿地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纪念性广场的意义。而作为一个城市象征的集会性广场则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供城市居民休憩、娱乐,在对集会性广场进行绿地设计的时候,要根据集会性广场的性质,用水泥、石板进行铺设,植被绿化相对较少,满足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交通性广场是城市交通连接的重要枢纽,在对其进行绿化设计的时候,既要保证广场绿化的观赏作用,也要满足其人流集散、管理交通的作用。

  首先,广场绿地设计要与城市园林景观整体要协调一致,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广场绿地成为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广场绿地设计要考虑到广场的功能,要与广场功能基础设施相一致,在建设广场绿地的同时,促进广场功能的更好实现。另外,要设计整体性强、层次性明显的广场绿地系统,要充分的利用广场本身的层次空间形式与周围环境,通过绿地设计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广场绿地空间体系。当前,广场绿地设计要选择符合当地环境的绿化植物,要通过合理的规划,保证广场绿地景观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集团式种植、排列式种植以及自然式种植是城市广场绿地种植的三种主要形式。作为整体模式的一种,集团式种植能够将不同的植物进行组合,能够很好的达到广场绿地设计的艺术性和丰富性要求。而排列式种植作为广场绿地中比较常见的种植方式,通过确定植物间的种植距离能够达到隔离空间和分离道路等功能。自然式种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借助植物空间角度的相对性,营造出变化多样的绿地景观。在实际的广场绿地设计中,要根据广场的性质、绿地设计的要求和人们的需要,在不同的广场空间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

  城市园林景观是人们对城市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大力提倡绿色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道路绿地和广场绿地是城市园林景观的核心,要根据道路和广场的功能和性质,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设计具生态功能好、观赏性强、人文历史性丰富和文化性明显的绿地系统,建设更好地城市园林景观,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

  [1]任涛.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与广场的绿地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还兼具绿化美化、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等作用。对城市中的人们而言,一个城市总体印象主要来源于其在道路上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是生硬的混凝土外表,也包括道路旁的绿地植物,所以说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是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在这样情况下,有必要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观念,探索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这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1 城市道路绿化及其生态意义

  城市道路绿化是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栽植树木、花草以及护路林等,以达到隔绝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景观元素在道路上的排列具有方向性,人们沿着不同的交通路线活动,所看到的景观序列也不同。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绿化日益受到重视,不仅能遮荫、防尘、防护、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环境,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中最宝贵的绿地资源,有着巨大的生态意义。①城市道路两旁多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②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空气中有很多危害人身体健康的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而城市道路绿化对这些有害气体有很强的吸收和净化能力;③防尘。诸多事实证明城市道路绿化对粉尘有明显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尤其高大树木;④菌。例如,景天科植物的汁液能消灭流行感冒一类的病毒,松树放出的臭氧能抑制结核菌,等等;⑤衰减噪音。城市道路两旁的林带能防治噪音,原理是声能投射到树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利用树叶振动来消减噪音。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大量的建筑物、道路等建设使城市硬化地面面积日益提高,城市绿地空间日益缩小。过多的硬化地面积为城市带来了以下危害:①硬化地面渗水性差,导致地面雨水径流过大,倘若城市排水设施的输送能力低的话,一旦下暴雨,雨水无法及时排出;②城市道路材料主要是混凝土,这种材料会吸收和反射太阳的热,增加城市的热效应,从而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④大量的城市道路建设虽然缓解了交通压力,却造成城市生态环境失衡,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

  时代在变迁、思想在进步,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浪潮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接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特别是在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的当下,更要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防护措施。而城市道路绿化可以强化城市中的自然体系,通过植物的生态作用消除硬化地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设生态型城市。所以,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建设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有效方法,是顺应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无论对城市发展还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所谓的生态规划是指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土地的利用。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一方面受制于城市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要利用其生态价值去改善城市环境。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遵守城市生态特性原则和物种多样性原则,对树木、植被等植物物种的选择、种植面积、种植数量要有严密规划,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效应。

  (1)物理特性。城市道路的土壤肥力低、水分不足、透水性差,加之空气质量不高,在这样恶劣的物理体性下,要做好乔木、灌木、地表植被的选择。乔木主要作为行道树,有美化街道、遮荫等作用,宜种植生命力强盛、病虫害少的树种,如雪松、法桐、国槐、合欢、垂柳等。灌木主要应用于分车带和人行道绿带,有衰减噪音、遮挡视线等作用,易种植紫荆、连翘、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等。

  (2)生物特性。病虫害是威胁植物旺盛生长的主要因素,从生态学角度看,易选择本地生态系统中有其病虫害天敌的树种,以确保旺盛生长。例如,东北地区易种植樟子松、侩柏、黑松、梓树、山杏等树种,抗病性强,便于管理。

  (3)社会特性。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风貌的一部分,树种的选择要与城市文化、周围建筑等相协调,构建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所以,对城市道路绿化进行生态规划时要尊重传统文化和街道独有的色彩,与街道背景和城市文化结合造景,才是适宜的生态设计。

  多样性的树木能改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单调性,营建多重结构的食物链,有效防护病虫害,茂盛生长。

  (1)城市道路绿化系统是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载体,规划布局合理的道路绿化才能确保物种的多样性。

  (2)城市道路绿化在规划设计前,要对树种生态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综合考虑它们的生物特性和生长习性来合理配置乔木、灌木等植物,形成多样性的植物生态系统。

  (3)绿化植物茎叶所占的空间体积是衡量城市绿化生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样面积内种植的树木越多,复层指数越高,所以选择树木时要考虑种植面积及种植数量,以提高复层指数。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城市景观的灵魂。城市道路绿化的布局和物种选择要密切配合,与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相适应,做到景观和环境的相对统一。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要结合整体规划结构布局,讲究层次美、季相美、整体美,注意乔灌花、乔灌草的搭配,以及竖向空间的分隔等,力求形成点线面组合的多样空间形式,以达到最佳的生态作用。

  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应按照生态规划原则和国家道路绿化条例的要求进行设计,具体如下:

  (1)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设置隔离绿化带,人行道路一侧也要设置路侧绿化带,用于衰减噪音、防尘、净化空气之用。在树种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土壤肥力、养护管理等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最好是具有抗污染性强、观赏价值和长势好的,能满足防尘、遮阳降温等需求。

  (2)在树木种植上面建议采用立体栽植设计,尽量种植多样的树木。为了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生态作用,规划设计不要过于强调景观效应,一味引进美、奇、新的植物,否则会降低生态作用。

  (3)道路绿化带的宽度要高于7m,只有在足够宽度的土壤上才能种出种类搭配适宜、密度适当的绿化带,维持正常的生态循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密度大的城市干道可能没有较大面积的绿化带,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创作一些土壤、地理等条件符合要求的多孔性小空间。

  (4)用长远的眼光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问题,不易经常更换树种、植被,以免影响本地生态循环系统。出于生态安全性考虑,对引进的外来树种要相当谨慎,只有经过三年以上的生态安全性即生长适应性观测的树种才能种植,以维持生态平衡。

  (5)对城市道路绿化进行生态规划设计时,要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线条件,确保视野开阔,避免遮挡行车、行人的视线,发生交通安全事故。除了规划设计要着重考虑这一点,养护中要注重修剪,既可以避免遮挡视线又可以美化市容市貌。例如,道路交叉口不种植高大、茂盛的树木,以低矮灌木为主,保持视野开阔。

  (6)在交通量、人流小的路段,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要预先留出一条不铺装的种植带,种植乔木、灌木、草坪等植物,宽度要适宜,便于行车、行人停靠。在交通量大、人流大二人行道窄的路段,易设计树池式绿带,一般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易种植花草等。注意树池要低于路面,便于雨水渗透,确保土壤的渗透性、多孔性良好,以便植物生长。

  (7)除了城市道路绿化种植外还要考虑养护管理问题,如果重种植、轻养护,绿化、生态效果会降低,因为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地理条件差,不易于生长,要特别注重人工养护管理。例如,及时补充水分、养分,除病虫害,修建等,使树木长势旺盛,所以要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计划。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不仅美化了城市面貌,也改善着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一些中小城市为寻求经济繁荣,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道路来绿化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其生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发展要坚持经济与环境并重原则,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要做好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设计工作,合理配置道路两旁的植物,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人们营建舒适、绿色的生活家园。

  [1]张一奇,应君,蒋建松.人性化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初探――以海宁市钱江路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2]王卓琦,顾蔚文,施拥军.某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J].山西建筑,2010年33期.

  [3]姜多,贾文婷.浅谈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与绿化形式[J].林业科技情报,2010年03期.

  [4]王睿.城市道路功能与景观结合性设计初探――以营口市东部新城渤海大街东段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王亚茜.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年5期.

  [6]殷九玲,穆瑞丹,寇博.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2011年9期.





Copyright © 2012-2023 开云体育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24302号-1